活动回顾|“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邀请展系列” 首展“开门见山——张振学中国山水画习作展” 座谈会纪要
座谈会现场
2023年2月25日下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邀请展系列”首展“开门见山——张振学中国山水画习作展”座谈会于展览开幕之后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座谈会发言嘉宾名单
(按发言顺序)
王 潇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
程 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崔振宽 画家
张之光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杨光利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邢庆仁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刘 丹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张 渝 评论家、策展人
吉武昌 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郑伟斌 陕西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
耿 齐 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李 璟 汉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蔡亚红 陕西国画院副研究员
张振学 画家、本次邀请展作者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 王潇
王潇馆长介绍,学术邀请展系列展览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为长安画坛打造的一个高品质的学术品牌,我馆准备将此系列展览长期做下去。我们将长期关注长安画坛专业队伍的梯队建设,在长安画派老一辈艺术家之后,第二代老艺术家们已经有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在全国产生了影响。青年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与精神。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邀请展系列”作为一个长期计划,运用学术邀请展、捐赠与收藏展等不同形式的展览方式,让老一辈艺术家带领青年一代,为陕西的专业队伍发现人才,创作精品力作,为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潇馆长说,选择张振学为系列展首展艺术家是有全方面考虑的。张老师是继长安画派之后一位成就卓越的画家,我2004年到陕西国画院,有幸目睹了老先生的风采,他在山水作品尤其是理论建树方面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自谦这近120幅作品的展览是习作展,实际上每一幅画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希望今天的座谈会能以简单明了、自由轻松的谈话方式进行。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程征
程征教授表示,此次展览给他的感受是很深沉的。就中国画来讲,现在的画家只在意配合社会宣传的需求,却忽略了中国山水画的本质是什么。他阐述了人和艺术关系的研究,画家当中真正的大天才,就是从小喜欢,不需要别的动力和志向就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层次。张振学先生这次展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日积月累不停歇才能做到这点。他的不停不光是手头不停,他的脑子没有停,读书没有停,作为艺术家的一切艺术运转机制都没有停,这个境界是我们多数人达不到的。
艺术家的发展是从低到高,到达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的抛物线。文艺复兴之后到印象派出现之前,特别是后期印象主义出现之前的艺术家无一幸免,都有高峰期,后期靠经验诀窍画画。但是黄宾虹、齐白石、八大山人等顶级大师一生的轨迹不是这样子。人书俱老,从“无法”、“有法”再到“无法”。翻开古代画论,中国画很早就在讲“逸、神、妙、能”。我欣喜的在张振学先生这批作品中看到了这种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技术问题,是不期而遇,到时间自然而然发生的。他有些画是无意识直接画的,把过于生活化的东西消化为一种新的东西,进入化境。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跟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天人合一,非常难得。
画家 崔振宽
崔振宽先生认为张振学的新作品给人的感觉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能不断变化就要具备个人修养、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很多条件。古人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到“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怎么画都行”这个境界是很难得的,这些作品画面的布局结构与过去传统山水画形式有很大改变。
张振学的两个老师,霍明和方济众对他的艺术发展有很深的影响。霍明先生可能在座的很多年轻人还不太熟悉,他专心致志地为艺术思考、创作,但并不外露、宣扬自己。方济众先生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在笔墨、功力、修养上到达了极高的境界。张振学一是在对待艺术的态度和为人方面受到霍明先生的影响,二是在对国画的认识、创新、艺术语言、笔墨修炼方面深受方济众的影响。方济众的中锋用笔,画得非常有力度。张振学恰恰也是如此,追求“平圆留重变”。他的画沉着有力,画面感厚重、朴拙,作品阶段性变化明确,但最核心的东西是不变的。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张之光
张之光告诉我们,他认为画展中的每幅作品都是深入、到位的。他曾问张振学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画得这么认真,张振学回道,他其实是玩得很认真。
张之光感叹张振学笑对人生的态度,对他启发很大,他为人和善,对于人生就是这样的豁达。他说他刚过八十岁,以前是画不完的画,现在拿起笔不知道画什么。他本以为这是一场现在流行的“耍怪”风气的展览,结果一点也不潦草,并不是小品,很佩服张振学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光利
杨光利表示张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创作出这么多精品,每一张都非常认真,从浓墨到淡墨都是中锋用笔,精神值得人敬佩。他说,我在1985年的时候认识张老师,当时在国画山水界他已经有所创新和突破,作品很感人。今天看到这一批画,让人感觉到很惊讶。他画得认真,没有丢掉一直追求的完美。
每一幅画的用笔结构完美,不敷衍,用笔扎实,色破墨、墨破色的层层叠染,给人以美的感受。从国画的本质上讲,他从色彩上、结构上增加了很多的创新元素。在注重客观主体和现实生活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升华到有情调的诗意。这种生活感受的升华,在他这个年龄体悟得更加完美成熟。不管用色还是技巧,传统的中锋用笔淡墨、重彩完全是实笔,这是见功夫的。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邢庆仁
邢庆仁在发言中说道,今天首先是学习创作的形式和语言,同时感受到有朝气的画家精神面貌。艺术家对自己艺术作品的执着和坚持很重要,是画家个人的修炼。
张老师的“开门见山”,打开门让你去欣赏,这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开门见山”看见了一个画家的精神山水,把自然和人的个性和精神进行对接才可能进入创作状态。能开门还要关门,我们讲要闭门。闭门是一个画家自我修炼和升华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苦痛和磨难,一般人体会不到。作为一个老艺术家,他所走过的这个路,是我们年轻辈无法体会的。中国画的创新和成就,立足点是中国画传统,我们要向前辈画家学习。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刘丹
刘丹表示张老师对生活、人生的理解,最突出的就是把画论、观点以及对画的认知、绘画的品质揉合在一起。他一辈子追求着正大光明,这是理想,也是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文化对绘画的关系,应该向张老师学习。他表示这个展览让我们进行了新的思考,张老师呈现出直观、朴真的状态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
评论家、策展人 张渝
张渝对于张振学老师的展览和作品进行了学术上深入的阐释和分析,同时提出策展的思路和展览的立意。他说,展览题目为习作展,这个习作展其实很有意思,习作到底是习什么?一个是惯性,一个是习性。实际上是扯断创作当中习惯的那根线,让习性呈现出来。这是习作展真正的意义所在。温克尔曼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就体现在张振学老师这里。真正建立这种上游美学的品质,澄澈、干净,但是又很老道,是这个展览给我最大的触动。老先生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高度,这个高度可以说是高原,也可以说是高峰。长安画派最伟大的意义就是改写了中国绘画在新中国1949年以后的发展方向,20世纪新中国画的崛起是在长安完成的。希望在展览结束以后,在学术上进行深度梳理,这一点尤为重要。
白林坡说,希望张老师能给予后续的系列展览更深度的支持和帮助。程征、沈奇、张渝三位先生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展览学术顾问,主持过很多展览的策划。
沈奇老师在北京也发来贺词,对张老做了高度评价,同时对展览给予厚望。他在信中写到,“开门见山——张振学中国山水画习作展”隆重开幕,惜旅次在外,不能躬身面礼,特致此信,略表耿耿贺意!张振学先生是继“长安画派”之后,当代陕西中国山水画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及学术价值的代表画家之一,继方济众先贤高山仰止之后,最为大家敬重且引以为楷模的前辈艺术家。此一公认,已成常识。作为以诗人学者跨界友人,追慕研读张振学先生创作历程近30年,深以为他是当代陕西美术界为数不多的学者型画家之一,其艺术追求与创作成就,大多基于理论思考与探究独得心裁后,方落实于有方向性的创新实践,而得以生生不息、佳作不断,在在立身入史。尤其晚近之作,理念与笔墨通和无碍,心志与画意融洽有致,其风骨、风味与风致之超凡位格所在,或可以松秀、朗逸、清贵三个关键词概而言之,令老友后辈不胜感佩而深深敬慕!信的最后,特以乡友知己之礼,遥揖恭贺振学先生本次展览圆满成功!同时祝愿“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邀请展系列”不负众望,持续成功,继历史厚重而谱时代新章,不断光耀当代中国美术界。
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吉武昌
吉武昌认为“开门见山”展览的山应该是张老师梦中之山、精神之山和情怀之山。
第一,从家乡情怀、人文情怀说起,张老师画面里有家乡的诗意情怀,他关注山是因为浓浓的人文情怀,这得益于他的家乡情结。这种情结是他晚年在西安时的精神寄托。张老师的作品中多石绿,层层晕染,而且赋予绿色韵味和意境。绿色和墨色在一起运用,传达得非常清晰,表达的很自然。古人的山水就是青绿山水,多在工笔上,但张老师在写意上用得很朴实、自然。
第二,张老师的作品传达哲学意味和诗意表达,本次画展的案头短语,诗和画的意境表达自然相融。开门见山这个理论,直抒胸臆,是此次展览的直接概括。过去长安画派经常出去写生,那个时候的画扑面而来的是生活的神韵和气息,但是张老师的画从精神情怀、意识、自我方面已经和自然山水拉开距离,是文人画境,写意自然。
第三,从美学和笔墨特色来说,张老师的画面浑厚,笔法自然,笔力架形也架着他的精神。画面静雅,虽然上了很多颜色,但是让人觉得舒心自然。他的作品里面传达着人文情结、诗意表达、文人意味、精神和审美。中国画最高的美学境界就是文人这个境界,张老师目前他已经做到,而且做的非常好。
陕西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 郑伟斌
郑伟斌谈了对此次展览的感受以及对他的启发。第一,习作展这三个字,让大家感受到张老师谦虚的精神和品格。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面,一个人谦虚是要有资格的。在他对艺术的追求中,看到了更高的山。当一个人上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山头,这个时候谦虚,才是今天习作展的意义所在。第二,张振学先生的诗文是画笔之外的价值,特别是案头话语,一部分是讲画法画论,另一部分是抒发情怀和人生境界。有不少诗还是有陶渊明和王维的调子和韵味,这也是当代陕西画坛不可多得的。第三,就今天的画展来讲,作品吸收了齐白石、李可染等前辈的风格和特点,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轻轻的苦意和质朴,每幅画都带着扑面而来鲜活的气息。
从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从《生生不息》到今天的“开门见山”,这里面贯穿着时常在变化的线索。《生生不息》就是张先生对长安画派前辈的传承。画家会在不同阶段对要做的功课和艺术达到的境界有一个规划。陕西当代画坛是有代表性和开放性的代表。张老师作品里面有很多描绘山的长线条,中国画里长线条是很考验笔墨功夫的。像张彦远所讲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振学先生在83岁之后,迎来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黄金季节,祝贺他在创作和诗文上的丰收,同时期待他以后更高、更大的收获和境界。
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耿齐
耿齐表示通过此次展览看到这批作品,天真浪漫,自由而不失法度,风格、样式统一而张张都有新意。看到这些老先生,山水创作过程就是他们的人生创作历程。他们的山水画发展体现了时代的变迁,更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真实的写照,这一代人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最高水平,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从生活走入艺术,既受到长安画派影响,又受到时代呼唤,描绘了一批极其生动的作品。随着个人风格的演变,我们发现老先生们的个人面貌大相径庭,体现了他们的自我追求和艺术方向。作品越画越自由,越画越像他们自己,越画越有想象的空间,越画留白越多,从客观世界转向了自己的艺术世界。通过老先生的艺术人生,可以发现我们真正想丢掉的和一辈子都无法舍弃的东西。比如说用笔的质量,章法看似很自由,实际上很严谨。
张老师经常教导年轻人要多练书法、多读书,多写书法可以对作品提供很强的艺术支撑,从书法中体会中国画书写的意味。而读书可以纠正你的艺术方向,有更明确的靶向性。希望老先生能一如既往为年轻人树立好榜样,多参加年轻人的活动,多锻炼身体,使人更精神,使艺术更加的灿烂。
汉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李璟
李璟谈了自己的看法。张老师的作品从代表作《生生不息》到《依山傍水》,再到现在的三个阶段,跨度非常大。《生生不息》时期,笔墨是画得最滋润的,笔底下非常到位、鲜活。《依山傍水》时期,与《生生不息》有一些差别了,里面加了一些笨拙,笔底下的分量感加强了。现在的作品墨色画得非常清润,水、远山、石头表现得非常充分。
张振学老师的艺术状态,与当代艺术和水墨画没关系,是与人的关系。画的质朴在他现在的作品里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他的用笔、用色,表现的境界和题材选择上都非常单纯。把色彩用青山绿水混搭,色和水分项融合,率性随意,画面显得非常自由。虽然很小一张画,但是画面的构成感强烈,表现得非常充沛。
陕西国画院副研究员 蔡亚红
蔡亚红在会上作为家属、理论家发言,感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此次邀请展。她说,要是没有这个展览,这次的作品张老师肯定又要从里面撕掉一部分。有人问她张老师每天干什么呢,还画画吗?其实画画仍在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每天画完就放着,过一个阶段拿出来看,不满意就撕了,往往撕的比留的多。画得不好要撕,画得太好了也要撕,为什么呢?他说太漂亮了,容易俗。张老师一直在不断挑战,给自己提出问题,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阶段,他更想探索中国画的色彩丰富性,始终在作品的情和趣上捕捉,色彩是写出来的,画出来的,不管大画小画。所以张老师的作品始终那么鲜活,那么情意昂然。他的线条,他的色彩,他游刃有余、挥洒自由的那种浪漫,这也是我很喜欢的点。
画家、本次邀请展作者 张振学
张振学先生在发言中说,到现在这个年龄,是画心不是画自然。
他有一个基本原则,画必须向高雅追求,高了还要雅,只有高才能雅,只有高低没有新旧。崔先生追求的是纯艺术,在用笔上下大功夫,这种高眼光和高姿态,是对中国画高度的向上推进。这个高度是修养出来的,是人格修养、人性修养。西方画是抛物线形,而中国画是渐进,在渐进中升华,是绘画艺术的升华,同时也是人格和人性的升华。好的作品首先是悦目,其次是养心,是在追求一种生命感。
最后他说,所有想说的话都在作品里了,把中国画画得更好一点,这是他的愿望。
收藏研究部主任 白林坡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白林坡主持座谈会。他首先介绍了发言嘉宾,并表示非常期待此次座谈会。他说,张振学老师近期创作的这一批精品个性面貌突出,很有探索性。
座谈会嘉宾合影
责任编辑: 马骄升
摄影:李 波 杨小兵
审核:张 娴
欢迎关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00 (周一闭馆)
微信号: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微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官网:http://www.sxpam.org
乘坐地铁2号线到体育场站下车
乘坐公交600 616 603 215 239 14 36 26 709
701 704 610 游6 教育专线等至省体育场站
下车,向西走300米到陕西省美术博物馆